2019-12-04
“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專欄(31)
民勤縣隸屬于武威市,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西與金昌市相鄰,南接武威市涼州區(qū),東面與北面均與內蒙古自治區(qū)毗鄰。縣境內分布著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
紀念館外群雕
民勤防沙治沙紀念館座落于全國勞動模范石述柱的家鄉(xiāng)——民勤縣薛百鄉(xiāng)宋和村,占地面積5343平方米,建筑面積934平方米。紀念館由主展室、接待室、放映室三部分組成,主展室展覽共分前言、歷史演變、艱苦奮斗、親切關懷、綜合治理和后記六個單元,通過豐富、具體、生動的圖片、資料、實物和多媒體技術、聲光電手段,直觀形象地反映民勤生態(tài)演變的歷史,深刻揭示民勤生態(tài)惡化的自然與社會因素;集中體現(xiàn)半個世紀以來,在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懷下,民勤人民抗擊風沙的光輝歷程;反映近年來民勤人民在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中取得的成效。
解放初期防沙治沙場景
作為民勤縣唯一的河流,石羊河是民勤的命脈,歷史上曾在下游形成了水面遼闊的大湖泊——豬野澤。此后隨看環(huán)境的變化和水源的減少,大湖分化成了許多小湖泊,先后被統(tǒng)稱為白亭海和青土湖。近代以來隨著中上游工農業(yè)生產的迅速發(fā)展和人口的飛速增長,加之祁連山雪線的上升,石羊河實際變?yōu)榧竟?jié)河,湖泊水源基本斷絕。至20世紀50年代初,昔日的湖泊已變?yōu)楹┗牡?。更嚴重的是,因為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造成的過度星荒,使水資源危機不斷加劇,民鄞綠洲菱縮,沙塵暴頻繁出現(xiàn),風沙危害日益重,民勤綠洲面臨看嚴竣的考驗和生死存亡的抉擇。
民勤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災害
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民勤人民進行了改造自然的艱苦征戰(zhàn)。在進行大規(guī)模治沙造林的同時,集全縣之力,移沙造海,修筑了亞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建設了縱貫民勤南北的水利樞紐躍進總干渠和從黃河引水的外流域調水工程,極大地改善了農業(yè)生產條件。在408公里風沙線上,營造了342公里的防風固沙體系,有效治理風沙口191個,創(chuàng)造了多種不同類型的治沙模式,遏制了兩大沙漠的合攏,捍衛(wèi)了河西走廊的生態(tài)安全,為中國西北部荒漠化防治做出了重要貢獻。
防沙治沙民勤模式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再一次激發(fā)了民勤人民治沙興水的昂揚斗志,紅崖山水庫的二、三期工程相繼竣工,紅崖山水庫綠色保衛(wèi)工程正式啟動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開工建設。龍王廟壓沙造林、青土湖壓沙造林、三角城壓沙造林、勤鋒灘壓沙造林、輸水渠道襯砌……縣大規(guī)模的壓沙造林和渠道襯砌工程高潮不斷,一場加強生態(tài)治理,建設美好家園的綠色大行動,遍及全縣。
防沙治沙現(xiàn)場
老虎口治沙成果
石述柱是民勤人民艱苦奮斗,治沙治窮的典型代表。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石述柱帶領薛百鄉(xiāng)宋和村群眾半個世紀如一日,矢志不渝,挑戰(zhàn)風沙,在村西風沙線上建起了9公里長,25公里寬的綠色屏障,建成萬畝林場,把昔日風大沙多的逃荒村變成了林茂糧豐的小康村,在他的身上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心系群眾;求真務實,與時俱進;遵循規(guī)律,崇尚科學;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廉潔奉公,清白做人的精神。
治沙英雄石述柱帶領宋和人民防沙治沙
民勤的生存和發(fā)展問題,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一直牽掛民勤治沙,作出重要批示:“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國家有關部委和甘肅省、武威市領導多次深入民勤風沙線,與民勤縣干部群眾起,共商民勤生存與發(fā)展的治本之策。景電二期延伸向民勤調水工程建成通水,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列入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并啟動了應急工程。
青土湖現(xiàn)狀
民勤人民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號按照"以水定產業(yè),以水定規(guī)模、以水布局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思路,立足興水,大力加強節(jié)水型社會建設。
2006年,紀念館被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圖文轉自 甘肅省紅色紀念館網站
侵立刪